深圳经济特区正规配资之家,45岁生日快乐!
每一年8月26日,总会有很多深圳人自发地给这座年轻的城市庆生。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自己与深圳相遇的第一天:
那时18岁的我,坐着大巴,揣着身份证穿过南头检查站后,紧张而又激动地踏入了那个以前只在电视中才能听到的“特区”。
那是奔向未知的忐忑,更是触碰希望的滚烫。45年,何以深圳。在我看来,深圳就是一句句“我要去深圳”的奔赴,更是一代代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45年了,有多少人记得当初为什么选择深圳?是否记得,你第一次来深圳时被击中的那一刻吗?
如果说第一批来深圳的人,毫无疑问是特区未建立前的基建工程兵,他们是拓荒牛的代表。
尤其是1982年开始,从全国各地调防来深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指战员陆续抵达深圳经济特区,成为建设深圳的重要力量。
同样在1982年,还有一批人来到了深圳,开启了深圳的“打工文化”。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来自梅州、河源、韶关等地的几百名年轻姑娘乘坐着大巴来到蛇口,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她们勇于改变的那句“我要去深圳”,成就了第一批搞钱的深圳女孩。
作为按劳分配的第一批受益者,月薪数百元的“凯达妹”不仅收入高,福利好,民间流传的“娶妻要娶凯达妹”,更是她们身份地位转变的象征。
与搞钱的深圳女孩不同,早年间其实更有一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知识分子,他们或是着粉笔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大学讲师握,或是拿着图纸攻克技术难关的工程师,却在看到深圳 “敢闯敢试” 的召唤后,递交了辞职信。
“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干,去那穷渔村折腾什么?”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想象,他们当初是如何顶着亲朋好友不绝于耳的阻拦,毅然决然的舍弃了那个人人羡慕的 “铁饭碗”,挤进了那辆南下的绿皮火车里。
他们深知,自己不是来 “打工” 的,而是来 “拓荒” 的。他们有的成了前往蛇口工业区建设的工程师,有的则是到深圳大学支援建校的清北教授,还有从机关单位“下海”来深圳市场创业的企业家们。
在他们眼中,那一句“我要去深圳”,不仅是对体制突破的向往,更是要在这片 “试验田” 里验证自己理想的决心。
2000年4月,一个海南小伙刚刚抵达深圳的第一晚,他和父亲沿着华强路走到上海宾馆。那是他第一次看见摩天大楼,第一天看见有那么多的霓虹灯,觉得特别漂亮。
后来,他在歌词里写下了一句:“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
他,就是今年刚加冕歌王的陈楚生。
作为陈楚生的老乡,华强北的潮汕人们则普遍选择了另一种逆袭:一米柜台里的百万富翁。
如果说,湖南人的成年礼,是一张南下深圳的火车票。那么,“我要去深圳”,则是潮汕人的宁可睡地铺,也要当老板的真实写照了,此时的他们,早已在华强北、东门等各种批发市场里造富了。
就在华强北赛格,五个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正在手搓代码,用一只企鹅打开中国互联网的社交大门。
此时的深圳,除了华强北的电子热潮,还已经有了科技园的雏形,有了 “设计之都” 的萌芽。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喊着“我要去深圳”,前仆后继的抵达罗湖火车站、银湖汽车站、深圳机场T1航站楼。
他们中有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拒绝了家乡的稳定工作,背着电脑在人才市场排起长队,想在互联网的浪潮里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是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从江浙的小作坊来到深圳,在大浪服装基地、石岩模具城打造自己的品牌;
还有的是归国的创业者,带着海外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在南山科技园租下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坚信 “这里能让我的想法变成产品”。
那时的“我要去深圳”,不仅是因为这里“遍地是金子(机会)”,更是因为这里能让每一个普通人,多一次打开命运盲盒的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深圳”而来。
在他们从小到大的认知中,深圳不是一个小渔村,而是只存在各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A市”。
作为全国知名的“青春之城”,深圳14—35岁青年常住人口达801.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45.66%,连续两年位居“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第一。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我要去深圳”已经不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追逐梦想理所应当的选择之一。
因为年轻人来深圳,整座城市都是你的后盾。
例如,深圳已经连续12年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现在来深圳的毕业生,可以先免费住15天,除了找工作以外,还可以尽情去享受深圳的公园与蓝天。
每年数十万来深的年轻人当中,有以超出分数线也要来深圳读大学的学霸;有梦想来腾讯华为大疆实习就业的毕业生;还有为了快速迭代而来的机器人创业团队。从海外毕业归国的大学生,更是瞄准了深圳接轨国际的创新环境以及国际化的城市水平。
他们 第一次来到深圳,或许是拖着沉重行李箱走出高铁北站,或许是在一次来深圳的研学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赛博科技的未来;或许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早已把深圳当成了理想之城,收藏夹里全都是这座陌生城市的吃喝玩乐攻略。
他们始终坚信,他们来深圳不是来奋斗的,而是来引领的,他们是带着对 “未来” 的向往,选择扎根于此。
“我要去深圳”,在这一代年轻人心中,是对前沿知识应用的追求,是在新兴产业浪潮里弄潮的果敢,是站在国际舞台展现自我的壮志。
海纳百川的深圳,回应着每一份奔赴,承载起这代人敢闯敢拼、引领未来的使命感, 让“中国硅谷” 的名号里,增添了“人文” 与 “责任” 的重量。
45年,何以深圳?
当这个问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代表着2000万深圳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从拓荒者到创造者,再到引领者,每一代人都带着属于自己时代的使命奔赴这座城市,而深圳也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接住每一份热忱,成就每一个梦想。
它从不问你从哪里来,只问你敢不敢追梦;它从不说 “不可能”,只说 “再试试”。
或许某天,当你再想起第一次来深圳的场景,会突然明白:
不是深圳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这样一座能承载使命的城市。
“何以深圳” 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每一代人奔赴的脚步里,写在那些 “我要去深圳” 的坚定誓言里 ——那是对梦想的敬畏,对未来的信仰,更是对一个时代最好的回应。
深圳,生日快乐!
扫码添加小圳子
做你的深圳邻居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